每经记者 王紫薇 丁舟洋 每经编辑 董兴生 “什么上市?我们新上市的是芋泥冰淇淋。”3月3日,蜜雪冰城上市当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北京一家门店点单时说起公司上市,店员一边忙着装杯,一边茫然地说出这句话。 尽管一线员工对“公司上市”没什么感觉,但他们一杯一杯做出来的饮品,支撑起了蜜雪冰城这个年销售超90亿杯的全球第一大现制饮品品牌,也支撑起了张红超和张红甫两位“70后”创始人的超800亿港元身家。 蜜雪冰城北京店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王紫薇 摄 对于“练摊”、做饮料,张氏兄弟并不陌生。1997年,张红超用奶奶资助的3000元在郑州开了一家刨冰铺,便宜好吃,大受附近的学生欢迎,这家刨冰铺就是蜜雪冰城的前身。不过,在上市仪式上,两位创始人没有亮相,取而代之的是各式“雪王”IP人偶。与此同时,张氏兄弟“背后的男人”——蜜雪冰城外部投资者高瓴资本也出面高调背书。 这家毛利率极高、自有资金充足的上市公司中,创始人掌握绝大部分股权。上市前,张氏兄弟分别直接持股42.78%,也就是超八成股份掌握在他们手上。记者从高瓴资本方面获悉,其是蜜雪冰城最大的外部股东。 上市前,很多人疑惑,蜜雪冰城为什么敢定202.50港元的高发行价?上市第一天为何能打破“破发魔咒”,股价大涨43.21%?该公司的现金流以及高瓴资本等基石投资人的长线锁定就是答案。 高瓴资本为何赌赢“这杯茶”?出生于河南商丘的“农村娃”张红超与“冰”有缘。初中毕业后,家境拮据的他就开始到处倒腾小生意,修过摩托车、养过鸽子,在屡屡受挫的小买卖中摸爬滚打。后来,张红超发现,在商丘随处可见的刨冰,在郑州却从没见过,于是决定把刨冰带到郑州。为此,他回到商丘,把刨冰一条街研究了个遍。1997年,张红超用奶奶资助的3000元,在租金便宜的郑州城中村开了一家“寒流刨冰店”。 凭借“好吃不贵、面向学生”的销售策略,张红超的刨冰店逐渐积累了口碑。1999年,“蜜雪冰城”品牌名正式启用。2005年,蜜雪冰城推出定价仅1元的新鲜冰淇淋(如今调整为2元均价,北京等一线城市有所上浮)——这款冰淇淋大获成功,也成为蜜雪冰城崛起的转折点。2007年,弟弟张红甫加入到蜜雪冰城的生意中来,兄弟二人共同确立加盟模式,并在郑州开设首家标准化加盟店,“平价冰饮”赛道的雪球滚动了起来。 图片来源: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 蜜雪冰城上市之际,创投圈里不乏“错过了蜜雪冰城”的遗憾故事。这一轮,谁吃到了蜜雪冰城的最大红利?从高瓴资本的高调背书中可见一二。 2020年,将眼光投向上市的蜜雪冰城开启了第一轮融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高瓴方面了解到,2020年12月,高瓴、美团龙珠、CPE源峰三家机构联合投资蜜雪冰城,这也是蜜雪冰城唯一一轮外部融资。2025年2月,蜜雪冰城IPO发行引入5名基石投资者,其中高瓴认购3000万美元(115.39万股),约占全球发售股份的6.76%。“在蜜雪冰城IPO前投资的三家机构中,高瓴是后续又在基石投资阶段加码最多的。综合来看,高瓴已经是蜜雪冰城最大的外部股东。” 在谈及对蜜雪冰城的投资过程时,高瓴方面表示:“2019年前后,消费市场谈论最多的,是诸如消费升级、新消费等话题。但同一时间,拼多多发展迅猛,给人以‘下沉市场广阔’的初印象。”“我们的投资团队此前看过不少互联网项目,投资审美是‘互联网的一大价值在于价格平权’,于是决定下沉在市场,通过观察消费现象、消费业态,寻找下一个有规模、有市场,同时又让普通人都能消费得起的品牌。” “我们扑到三四线城市看机会,以‘扫街’的方式搜寻投资标的,最终发现了蜜雪冰城。”高瓴方面表示,“彼时(2019年前后)蜜雪冰城已凭借加盟模式开设4000多家门店(到了2024年,蜜雪冰城全球门店超4.6万家,覆盖中国及东南亚多国),但由于其聚焦下沉市场,门店装修风格和产品外观并不‘高大上’,因而未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 出海,价格也是一个必杀因素至于蜜雪冰城为何选择了高瓴,高瓴方面提到了其投资经历和实战经验。“高瓴曾成功投资百丽,并助力其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升级。在蜜雪冰城看来,高瓴并非单纯的财务投资人,而是‘真的下场干过实业的’专业团队。当时,数字化正是蜜雪冰城的迫切需求。” 投资之后,蜜雪冰城主动邀请高瓴创始合伙人李良(曾操盘百丽项目,对数字化有着丰富的经验)加入公司董事会,以借助高瓴的专业力量推动自身的数字化进程。蜜雪冰城现任首席财务官(CFO)张渊也曾任职于高瓴,从事消费投资。在高瓴任职期间,“90后”的张渊深度参与了对蜜雪冰城的早期尽调与投资决策,后加入蜜雪冰城工作。 和所有走上资本市场的企业一样,未来的上限还要看增量和潜能。咖啡和出海就是蜜雪冰城寻求的第二曲线。 印尼最大的英文日报《雅加达邮报》报道了东南亚流行的一个段子,大意是:“你必须留意你家附近的任何闲置空间,因为它很快会变成一家新的蜜雪冰城门店。” ![]()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