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加大,加快科技创新、强化供应链产业链韧性,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硬核支撑,也将有力增强应对外部风险的信心和底气。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第一财经记者近日参加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走进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主题采访活动,实探央企如何硬核破解“卡脖子”难题,在新材料、能源安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不断攻关突破。 科技自立自强 走进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铸造研究所(下称“沈铸所”)的钛合金铸造车间,航天火箭发动机的超低温铸造钛合金材料令人注目。上世纪,这类材料在国内基本空白。埋头攻关十余年,沈铸所团队最终破解“低熔点元素挥发”“杂质干扰”等难题,让国内超低温铸造钛合金材料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沈铸所副总经理赵军告诉第一财经,钛合金作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空航天、深海探测、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材料之一。但是多年来,在大型钛合金精密铸造技术,特别是在2米以上的大型整体钛合金铸造技术领域,我们一直被国外技术垄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端国防装备的发展。如果不从源头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就很难突破别人“卡”我们“脖子”的局面。 “我们在国内率先提出研制3吨级的大熔量真空自耗凝壳熔铸炉,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协同攻关,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先后攻破多项行业难题,最终成功研制出一台3吨级的钛合金真空自耗凝壳熔铸炉,它目前也是亚洲最大的钛合金铸造装备,最终制造出有可见报道中的世界上最大钛合金铸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赵军表示。 相比钛合金,铝合金是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更为广泛的关键材料。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研发的新一代铝合金材料——高镁轻强铝,利用我国镁资源优势,实现铝合金材料低密度与高强高韧的完美结合。 中国有研科技委副主任、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熊柏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高镁轻强铝是我国具有“原创技术”属性的高强高韧铝合金,目前已完成了国际国内专利布局,与现有高强铝合金相比,高镁轻强铝具有更佳的综合性能匹配,而密度却降低了5%-10%。它的成功研发,不仅使我国摆脱了长期跟踪研仿国外高强高韧铝合金技术和产品的传统发展路径,而且在高强高韧铝合金领域设立了我国自己的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壁垒,实现了从“望其项背”到“同台竞技”,直至“超越领先”的飞跃。 目前,中国有研正积极与航空、航天、高铁、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及民用消费电子产品等制造企业对接,加速推进该材料工业化产品的综合考核验证,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实现量产应用。 芯片作为信息时代数字产业发展的基石。中国电子旗下飞腾公司科研团队相继攻克了片上并行处理器体系结构、超大规模高速缓存一致性协议、高能效微架构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在国产高性能微处理器设计与实现领域取得重大创新。 中国电子集团首席科学家、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窦强介绍,芯片设计之难,犹如“在头发丝上起万丈高楼”,要在指甲盖大小的硅基板上构筑百亿晶体管迷宫,可以容忍的时序偏差不能超过千亿分之一秒。要解决一个又一个科研中的“卡脖子”难题,只能靠数十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和脚踏实地的实践。 截至去年年底,飞腾的生态伙伴已超过7100家,共联合软硬件厂商支撑了5500多款飞腾平台设备上市。飞腾系列CPU芯片累计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关键行业部署应用超过1000万片。曾经的“缺芯少魂”如今已变成国产化的“绿洲”。 保障能源安全 目前,我国70%以上油气资源蕴藏在深层超深层、复杂构造及非常规等新领域,找到这些埋藏在地球深处的油气资源是一个世界难题。中国石油集团东方物探研发团队历时15年,研发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与装备,简称“两宽一高”,类比用高清相机“给地球做CT”,可以看清地下全貌。 应用“两宽一高”技术之后,在塔里木盆地8000-9000米深地有效支撑钻井成功率提高20个百分点,在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钻井成功率更是由18%提高到了80%。 东方物探公司执行董事任文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两宽一高”有力支撑了中国石油取得鄂尔多斯庆城、准噶尔玛湖等3个十亿吨级大油田、塔里木博孜大北、四川川中等4个万亿方大气区等一批重大勘探发现。对深层超深层、复杂目标进行精准成像,助力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部署实施。 不仅是传统化石能源,核电、水电、风光等新能源领域的创新攻坚也不断推进。 作为我国建设最早的发电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哈电集团研制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成功发电。大容量高水头水轮发电机组、高温气冷堆核岛蒸发器及主氦风机等技术走在世界前列,超高水头超大容量抽水蓄能机组、先进电机、高端阀门、煤化工、数字孪生等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 “我们要像排球队一样,不光要学会拦网和接球,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扣球。”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的哈电集团首席科学家覃大清认为,这个“扣球”就是创新。 中核集团牵头研发设计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成为中国核能“走出去”的国家名片。目前,“华龙一号”国内外在运在建机组总数达到33台(中核集团共计12台),成为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在位于河北廊坊的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研发基地,多个全球领先的大型实验装置矗立在这里。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筑造的安全壳结构性能实验平台“玄武”,以“华龙一号”为原型,目前其尺寸和容积均位列世界第一。国际上首次安全壳严重事故热压耦合试验就是在“玄武”上完成的。 与“玄武”相邻的,是安全壳综合热工试验台架“盘古”。“盘古”是廊坊研发基地上建成的第一个科研试验台架,直接支持了“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装料节点。 中核工程有关负责人表示,核安全是发展核能的前提与基础。“盘古”“玄武”等科研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有助于推动安全壳等系统性能深度研究,对于进一步提升核电运行和核能应用的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 同样致力于能源安全的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去年成功牵头完成面向多维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在线安全稳定防御关键技术及系统等5项国家级科研任务,参与了15项国家级科研任务,为维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作出重大贡献。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开发,未来会替代同步发电机成为电力系统电源的主导,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很多挑战。以电网安全运行的第一道防线——继电保护技术为例,它的作用是以最短时间和最小范围切除电力系统各类故障,阻止故障蔓延和扩大。”国家电网首席科学家、电网运行风险防御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郑玉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