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王晶 每经编辑 魏官红 当前,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续航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智能手机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去年,旗舰机的电池容量普遍在6000mAh(毫安时)左右挣扎,如今,7000mAh,甚至堪比“平板级”容量的8000mAh方案也已经出现,这使得用户对“一天一充”甚至“两天一充”的期待正逐步成为现实。这场技术变革不仅将重塑用户体验,也标志着手机续航进入全新时代。 而大容量电池集中爆发的背后,是硅碳负极电池技术的突破,让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像荣耀的青海湖电池、vivo的蓝海电池、一加的冰川电池以及realme的泰坦电池等,都是基于这项技术的创新。 不过,也有人认为,快充技术,尤其是百瓦快充已经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问题,那么,哪种方案更能代表未来呢?“硅碳负极的趋势不可阻挡,它的优点非常突出,可以把电池容量变得更大,或者相同的电池容量下实现体积更小。然而,充电功率和电池容量有互斥性(大容量与高功率不能兼得),未来更多的趋势是在电池容量做大的同时,把充电功率稳步往上提升。”4月24日下午,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在一加13T发布会后对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记者说道。 手机电池堪比“平板级”容量卷性能、AI(人工智能)、游戏之余,最近一段时间,各大手机厂商不约而同地开始“卷”向更大容量的电池。 4月24日下午,一加发布6.32英寸的小屏产品一加13T,该机型配置6260mAh的“冰川电池”(iPhone 16 Pro 6.3英寸的电池容量为3582mAh);而在前一天发布的真我GT7,搭载了7200mAh泰坦电池;电池容量最大的当数荣耀上周发布定位轻户外的Power系列新品,6.78英寸搭载8000mAh的电池,而一款iPad mini的电池容量约为5000mAh,这也意味着一些手机电池已堪比平板。 在这场手机电池军备竞赛的背后,都是基于一种叫作硅碳负极电池的技术。一般而言,手机锂电池由正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等几个部分组成,而正极材料基本是钴酸锂,负极材料是石墨,如今传统石墨负极电池已接近物理极限,而新型的负极材料成为提升锂电池容量的关键。 事实上,硅负极的比容量(4200mAh/g)远高于石墨(360mAh/g~370mAh/g)的理论比容量,这就意味着,电池硅含量越高,能量密度就越大,从而增加电池的续航能力,或者同等容量下体积越小。不过,从理论到实践并不容易,纯硅的体积若发生膨胀可达石墨的三倍以上;负极材料放多少、怎么放怎么吸附,也面临挑战。 从目前厂商的进展来看,硅碳负极的技术路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一加方面介绍,一加13T的冰川电池采用X24硅碳负极材料,硅碳含量达到10%,能量密度高达851Wh/L(瓦时/升);真我GT7也拥有10%的含硅量以及841Wh/L的电池能量密度,相比上代电池容量提升了1400mAh,却减轻了3g(克);而荣耀Power搭载的8000mAh电池能量密度达821Wh/L,相当于把10粒5号电池的能量压缩到一个乒乓球内,可实现16.6小时持续亮屏。 消费者渴望“续航无焦虑”,但技术难题之外,硅碳负极材料还面临成本的压力。据悉,硅碳负极均价为石墨材料的3倍至5倍。据荣耀方面介绍:“荣耀额外投入一亿元重构了电池架构。” 李杰也坦言,硅碳负极确实比石墨的成本要贵,但该技术不仅契合手机移动终端对便携性的要求,也能够减少更多(消费者)的充电焦虑和充电次数,对体验提升非常明显。趋势起来以后,剩下的才是如何降低成本的问题。 百瓦快充与硅碳负极电池技术并进手机厂商对硅碳负极技术追捧有一个重要原因:手机内部的空间非常宝贵。 过去几年,伴随三摄、面部识别等功能普及,手机内部镜头模组和人脸识别模块的面积迅速增加,进一步侵蚀了狭小的内部空间。iPhone 15 Pro的电池容量反而比iPhone 15低,因为多出一个摄像头,让电池不得不为镜头模组的扩大而妥协。 新技术外,当前更多安卓系厂商仍在追求提升百瓦快充的功率,也有不少用户认为出门携带充电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充满电,效率比充电宝更高。 对于两种路径的选择,李杰称:“受制于空间,我们会做充电和续航的平衡和组合方案,技术路径是两个都要保证。” 他还认为,伴随着硅碳负极技术的发展,未来还会有搭载10000mAh电池的手机出现。不过,这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不能做得像块砖头一样,以及充电不能每次充好几个小时,到时候,整个电池结构、体积,包括能量密度、电池防护体系、安全体系等都要同步考虑,这里面有很多工作要做。我现在看到每年技术都有一些提升,而且针对配套的工作,我们也在做大量的前沿技术投入和开发。”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