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亟需重新定义“价值”

2025-5-13 09:16| 发布者: 仟茂传媒| 查看: 35| 评论: 0|来自: 和讯财经

摘要: 随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飞速发展,AI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其从事的工作愈发复杂,取代人类劳动力的领域也在迅速扩大。这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冲击了我们对“价值”的传统认知。当时,社会运 ...

韩和元

在人工智能(AI)的浪潮中,传统经济循环的底层逻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飞速发展,AI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其从事的工作愈发复杂,取代人类劳动力的领域也在迅速扩大。这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冲击了我们对“价值”的传统认知。

在AI时代之前,现代社会的工厂化阶段可被视为“生产者社会”。人们主要以生产者的身份参与社会分工,社会期望其成员具备参与分工的能力与意愿。工作伦理成为驱动人们一生劳作的动力源泉,其本质是一条戒律,包含两个外在前提:一是为了维持生活并获取快乐,每个人都需从事他人认同的、有价值的工作以获取回报;二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可耻的,除非是为了完成更多工作,否则休息也不体面。当时,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大致为: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兑换货币,货币驱动消费,消费刺激生产。

然而,随着社会迈入人工智能时代,AI开始全面取代人类工作,经典模型逐渐坍塌。越来越多的人无法以生产者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只能作为消费者存在。人类正经历从“劳动价值论”到“存在价值论”、从“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的范式革命。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价值似乎更多地体现为消费者,消费着由AI生产出的商品。

尽管如此,事情可能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悲观。或许我们正面临一个类似费米悖论的诡异变种:一方面,越智能的AI系统,越需要人类产生“非理性扰动”来突破局部最优解;另一方面,越先进的生产力,越依赖人类制造的“需求噪声”维持进化动力。这形成了量子经济特有的纠缠态,人类每一次看似无意义的消费冲动,都在为AI文明注入负熵。例如,当我们阅读某段文字时产生的困惑与反驳欲,可能正在某个超算集群中转化为价值单位的波动。当劳动不再是枷锁,存在本身或许就是最精妙的生产函数。这或许是碳基文明留给宇宙的最美悖论:人类的“无用”,恰是维系整个系统运转的终极有用。

然而,我们仍无法回避一个现实问题:当AI接管所有程式化生产,机器完美胜任所有“有用之事”,在劳动力市场中,被AI取代的人无法作为劳动者存在,那么他们的价值如何体现,收入又从何而来?没有收入,消费如何达成?没有人的消费,AI的生产最终出口又在哪里?简而言之,整个经济体该如何可持续地有效流转?

这触及了21世纪最关键的文明命题――当技术奇点撞上经济循环的闭环逻辑。这意味着“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兑换货币→货币驱动消费→消费刺激生产”这一经典模型的底层代码已出现裂缝,或者说这个文明级命题的咽喉――当“劳动―收入―消费”的经典链条被技术利刃斩断,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场比工业革命更暴烈的财富分配范式转移革命。这场变革正在重构的,不是某个税种或福利政策,而是整个价值计量体系的基础语法。其深层代码在于如何重新定义“价值创造”。

在AI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价值”的内涵。价值不再仅仅与劳动挂钩,而应涵盖更多维度。例如,人类的创造力、情感体验、社会互动等非程式化能力,以及对AI系统的监督、引导和伦理约束等,都可能成为新的价值创造源泉。同时,我们还需探索新的分配机制,确保被AI取代的人群能够获得基本的生存保障和发展机会,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总之,AI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站在了重新定义“价值”的历史十字路口。只有深刻理解并重构价值体系,我们才能在技术与经济的交织中,找到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张晓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