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宋美璐 每经编辑|马子卿 “写书感觉是白白投喂给‘AI海神’。”在知乎第11届新知青年大会的台上,作家蔡康永形容自己刚刚出版的新书,像是“献祭”给人工智能的贡品。面对AI(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表达能力,蔡康永半开玩笑地说:“以后不想再写新书了,让AI替我写吧。” 他并非唯一感受到AI“入侵”的文化工作者。 5月24日,知乎第11届新知青年大会在北京798艺术区举行。尽管是一场以科技为核心的论坛,现场嘉宾却跨越多个行业——除了AI从业者,还有导演俞白眉、脱口秀编剧梁海源、《黑镜》第七季导演王昊鹭、投资人王世雨等文化艺术界代表。现场,艺术家与工程师、技术人员与人文学者对话,围绕AI与文化展开了一场科技和人文的“跨界碰撞”。 当日,北京气温接近30℃,观众撑着太阳伞、挥着扇子,在烈日下驻足聆听。大会现场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AI占卜”体验前排起长队,某种程度上,这一场景也呼应了大会的议题——AI不仅是一种技术工具,它正悄然渗透进人们的日常、文化甚至精神世界,重新定义我们与科技的关系。 ![]() 观众撑着太阳伞、挥着扇子,在烈日下驻足聆听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宋美璐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