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向勇:文化产业从业者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2024-11-13 20:34| 发布者: 仟茂传媒| 查看: 1870| 评论: 0|来自: 每日经济新闻

摘要: 每经记者 石普宁每经编辑 唐元 近年来,中国文化科技融合蓬勃发展,为文化产业创新与升级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96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559亿元,增长5.9 ...

每经记者 石普宁    每经编辑 唐元    

近年来,中国文化科技融合蓬勃发展,为文化产业创新与升级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96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559亿元,增长5.9%。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416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从区域来看,则涌现出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等文化产业的“第一方阵”城市。

“中国的文化产业已经从‘文化的产业化’走向了其与‘产业的文化化’相结合的时代,开始关注人文价值对整个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谈道。

当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新趋势?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围绕上述话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对他进行了专访。

在他看来,文化产业从业者正赶上最好的时代,应当给市场提供充满艺术精湛性的高品质产品以及富有表达力的日常性产品。产业融合不只是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如何在文化产品打造出来后,反向赋能三次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人机协同”范式下的“文化+”

NBD: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引领的“文化+科技”,无疑是业界当下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应该如何看待此现状?

向勇:每个时代的文化业态,都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结果,往往就是新业态的出现。像我们熟悉的摄影、唱片、广播、电视等媒介,也曾以新的文化业态面貌出现在当时的时代。

随着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一种新的文化生产范式——AIGC下的“人机协同”范式到来了。

借用互联网的术语,在此之前是PGC(专业用户生产),之后又是PGC(专业用户生产)+ UGC(非专业用户生产)。

在此期间,我们也看到,从机械技术到电子技术再到数字技术的发展,一开始主要替代的还是部分人的体力,再到部分人的理性思考能力。

AIGC的诞生,替代的又是部分人的创造能力。这种创造能力,原本是人和机器之间的重要区别,我认为这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化生产带来的最具革命性的变化。

NBD:在“人机协同”的范式下,“文化”与“科技”两者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又应该把“人”摆在什么位置?

向勇:通常,我们说,文化为科技赋值,科技为文化赋能。但是另一方面,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双向互动的,是互相赋值和赋能的。

具体来看,首先,人是寻找问题,感知问题的主体。文字也好,图像也好、影音也好,这些“任务”还是由作为创作者的人发出的。

其次,人机协同的过程中,人需要主动且有效地去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结果上,它的使用价值、应用场景也应由人来判断。

NBD:如果说“文化+科技”是文化产业内生的发展规律和动力。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外在文化现象,又因何火热起来?

向勇:传统意义上,旅游有“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前三项可以算作基础性要素,后三项可以算作发展型要素。

目前来看,还要有超越性要素,而这主要就是把文化作为旅游的吸引物。

在超越性要素中,特别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动,这主要体现为一种情绪价值。背后是从个体感官的文化吸引物,向集体的社会情感型的文化吸引物的提升。

例如,“跟着演出去旅游”、淄博等城市的“出圈”,基于的都是人和人之间互动的情绪,成为了大家的一种共鸣。

这些恰恰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下,城市化的过程当中,数字化生存时代下,人和人疏离后,内心自然的一种渴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我们需要这种温暖的,能够体验到人和人之间人情味的烟火气。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分类

图文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