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星 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明确,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规划》从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培养乡村人才、繁荣乡村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 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规划》提出,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细化村庄分类标准,科学确定发展目标。集聚提升类村庄重点强化产业发展,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城郊融合类村庄重点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特色保护类村庄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搬迁撤并类村庄有序实施搬迁撤并,解决好民生保障、就业增收和生态保护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判断的村庄,留足观察和论证时间,重点保障基本民生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实际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就提到了“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并提出了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类村庄。 “本次《规划》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提出‘短期内难以判断的村庄,留足观察和论证时间’,这有助于避免地方因拿不准方向而盲目决策。” 在李国祥看来,《规划》对村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划分,可以有效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提高投资效益的背景下,这一举措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质疑,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再进行投资是否合理。这次《规划》提出对于“短期内难以判断的村庄”,留足观察和论证时间,这就意味着慎重投资。最主要的是看人流向哪里,根据新的流向来进行投资建设,这样既能有效拉动投资,又能使投资更具针对性和长效性。 同时,这种对村庄类型的划分更为科学,适应人口变化和村庄发展的分化。《规划》以人口作为最重要的考量指标,划分出这几个类型,这些分类都以人口的聚集或流失为主要判断依据。当然,除了人口因素外,还会考虑地理位置、区位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 他举例说,对于那些靠近城市、适合融合发展的村庄,就是城郊融合类;一些需要保护的传统村落就纳入特色保护类;而对于那些生态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人口流失严重的村庄,则考虑搬迁撤并。 “尽管这些因素也会被考虑,但核心仍是以人口的自愿流向为主要依据,以此判断村庄分化,并据此确定政府建设的目标任务,有针对性地解决人口流动问题。实际上就是把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实现统筹发展的目标。”李国祥说。 培育现代乡村产业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规划》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培育现代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乡村种养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季度变化情况(元) ![]()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图片来源:农业农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