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丁舟洋 每经编辑 魏官红 春节将至,星巴克中国的一位核心高管正式告别这一她服务了25年的品牌。 1月24日,星巴克中国董事长王静瑛(Belinda)退休。“Belinda(王静瑛)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也是星巴克实现全球增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星巴克中国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过去14年来,Belinda一直担任我们中国市场的领导者。在她的带领下,中国市场发展成为我们最大的国际市场,而星巴克也成长为中国最受尊敬和喜爱的品牌之一。” 对于中国市场,王静瑛可谓是星巴克的第一批开拓者。1999年,来自美国西雅图的咖啡巨头星巴克在北京国贸开出了中国内地的第一家门店;2000年,王静瑛就加入星巴克。2011年,王静瑛被任命为星巴克中国负责人。 王静瑛 图片来源:星巴克官网 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对星巴克而言,中国已成为星巴克发展速度最快、最大的海外市场。而星巴克将权力下放给中国区总部并平稳推进接班人计划,是这家外企能成功适应本地市场的关键路线。 记者注意到,2024年9月30日,在王静瑛卸任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CEO)之际,刘文娟由星巴克中国联席首席执行官改任星巴克中国CEO。 星巴克是她进入职场的第一份工作 没有她就没有星巴克中国的现在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在北京开设第一家门店。“当时这一决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在他的自传《从头开始》中回忆道,“他们说中国有悠久的饮茶文化,不可能接受咖啡,更何况是一次性纸杯里的咖啡。” 但怀疑者们没有看到的是,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促生了更多都市人群和一个商机勃勃的咖啡市场。星巴克干净舒适的环境成为城市居民在家和职场之外的社交落脚点,对年轻人来说尤其如此。 尽管战略眼光没错,可初入中国内地时,星巴克的业务连续数年未曾盈利。霍华德·舒尔茨坦言,当时的星巴克正在学习如何做一家跨国企业。“在中东等地区,我们把门店业务的管理工作交给当地的零售专家。而在中国,我们虽然下放了许可,但还把其他门店的管理权留在西雅图总部,这其实是个错误。总部的人对中国的业务管辖权太大,甚至要向那边口述—如驻上海办公室的电话系统该如何设置、菜单板上的名称如何拼写等。这些事情效率低,成本高。” 由中国本地团队掌握中国市场,这是星巴克适应中国市场的重要一步棋。2011年,星巴克将中国区的权力下放给星巴克中国,由王静瑛掌舵。 “70后”的王静瑛出生在中国香港,1992年,她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到了香港开始职业生涯,星巴克是她进入职场的第一份工作。年轻的职场人遇到高速增长的品牌与市场,王静瑛一路晋升,成为星巴克中国的第一任掌门人。 霍华德·舒尔茨对她褒奖有加,称王静瑛与自己有相同的价值观,“我信任王静瑛,让她明白我会全力支持她。我向她承诺,如果她的决定不能得到西雅图总部的认可,我会站在她这一边。” 把管理权下放给星巴克中国是一个重大决定。星巴克的其他业务板块过去从未有过这样“区域自治”的情况。但这是形势使然,要想在这个有独特重要性的市场发展,就必须如此。 在王静瑛掌舵的十几年间,星巴克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扩张至6000多家,她将中国市场的星巴克塑造成一个提供高品质咖啡生活方式的独特空间,一度实现了每隔15小时就有一家新店在中国开张的奇迹。 ![]() 星巴克咖啡门店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