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丁舟洋 吴林静 毕媛媛 实习生 朱芷叶 每经编辑 杨夏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票房已超过120亿元、挺进全球影史票房前十、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主出品方光线传媒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从大年初一内地上映,在短短不足一月时间内,创造了票房神话,也“造富”了一批制作出品公司。 细数参与《哪吒2》制作、出现在影片片尾的142家动画公司,其中有138家都是中国的动画公司。这在十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要知道二十年前中国的三维动画才刚刚起步,三维动画制作尤其是其中的特效环节,曾经高度依赖海外团队。 《哪吒2》的出现证明了中国的动画产业链已经足够成熟,可以支持超高难度的动画电影。这背后离不开主创团队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可可豆)持之以恒的创作、离不开资方持续“砸钱”,更离不开背后一群国产动画制作者们日复一日地“搬砖”。用动画特效制作公司的话来说,他们只是百亿票房工程的“施工队”,是接了订单与可可豆一同“死磕”的乙方。 他们也许只是存在于电影片尾字幕的“路人甲”,但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被讲述。 《哪吒2》观影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吴林静 摄 “驻场”啃硬骨头模型组建好龙宫,视效组负责毁掉《哪吒2》上映两周后,廖森林和任效廷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面并肩而坐。虽然两人都是成都云海天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云海天聚”)的同事,也都曾被调往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简称“可可豆”)驻场,但正式交流《哪吒2》的工作还是第一次。 两人打招呼从询问对方“驻场了多久”开始。廖森林驻场一年,贡献了影片中约30秒的特效镜头;任效廷驻场7个月,负责建构龙宫的模型。两人一对词儿才发现,任效廷负责把龙宫建好,而廖森林所在的视效组则负责把龙宫毁掉。 《哪吒1》五年磨一剑,而《哪吒2》同样耗时五年,但两部影片的制作难度不可同日而语。如幕后纪录片《不破不立》所述,相比《哪吒1》,《哪吒2》的角色数量翻倍,场景数量多达150个,特效镜头数量超过第一部所有镜头的总和,平均一个镜头的渲染时间在200个小时以上,制作难度上升了四五倍,但制作时间却几乎相同⋯⋯面对这样的挑战,可可豆高管当时第一反应是“不可能”。 《哪吒2》导演饺子 图片来源:纪录片《不破不立》 都知道导演饺子是一个对品质绝不妥协的“细节控”,想要完成《哪吒2》,那就得扩人手——去全国搜罗优秀的动画团队来合作,更需要这些人手的深度参与。 于是,位于天府长岛文创园区58号的可可豆办公楼里,云集了国内最优秀的动画人才;同时,与58号楼直线距离100米的地方,还有成都千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千鸟文化”)、墨境天合成都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墨镜天合”)等视效团队,“负责人随时被‘隔壁’叫过去看一下这镜头怎么回事”。“行业里有一定实力的公司都派人来了”,大家集结在一起,去垫脚触碰创作的天花板,去推动国产动画工业体系的升级。 云海天聚在两年时间里派了30多人去驻场。回忆那段时光,廖森林说:“像一场‘江湖盛会’,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很难,正因为难,所以大家都要证明一下、挑战自己,有一种想做出好东西的凝聚力。” 《哪吒2》背后有138家像墨镜天合、云海天聚、千鸟文化这样的国内的动画制作、视效团队,你做30秒、我做1分钟、他们攻克5分钟,最后大家共同打造了一场144分钟的视觉盛宴。 “理工科学霸”跨界特效不必再迷信好莱坞团队“我长期担任电影的出品和监制,非常清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影片的特效制作高度依赖海外公司。”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十届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第八届主席任仲伦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也是他看完《哪吒2》的片尾名单后最为感触之处——“这些制作公司几乎都是中国的动画公司,意味着中国动画制作水平的提升。” 正如任仲伦所言,在动画制作的繁重流程中,特效的技术门槛最高。 墨境天合视效总监邢明礼从事影视特效工作十四年,他和该公司同事们主要负责《哪吒2》中“哪吒撕裂重生”等场景的特效镜头,此前他们是《流浪地球》等多部实景大片的特效制作团队。“饺子导演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很高,原本我们预计三四个月完成的任务,最终花了11个月。” 对于高难度的影视特效,时间、人力,就是最大的成本。这也解释了饺子曾公开表示,参与《哪吒1》制作的“很多外包公司都在亏本做片子”。 “2015年前,内地的特效公司还比较少,很多业务会发包到韩国等地。”邢明礼说,“但近些年情况完全反转,我们不再需要迷信好莱坞团队了”。 邢明礼参与制作的《流浪地球》特效环节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邢明礼回忆,过去十年间,国内视效行业发生了量变与质变。“影视特效行业虽小众,放在十年前就更小了。比如我们公司现在有约二十个特效师很正常,但在我刚从业时,很多公司也就一两个特效师。” 与人们的想象不同,也与动画制作链条的其他环节不同,特效师的日常不仅涉审美,还要与代码和节点打交道,“跟编程的工作很像,需要我们用编程的思维方式做出画面,成为有审美能力的‘程序员’”。 廖森林谈到,他自己并非动画制作科班出身,是生物专业毕业后转行的,驻场可可豆的特效师大部分也都是“说得少、做得好”的理工男,与从医学院跨界而来的饺子导演“很对味”。“业内优秀的特效师有不少‘理工科学霸’,因为又对美学、对动画感兴趣,便自学入行。” 谈到《哪吒2》的制作之所以难,廖森林解释,原因之一是很多视效的表现需要从零开始研发。“顶级的特效制作需要研发和审美的结合,既要有编程的能力、又要能把握美感,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创造新的视觉效果,没有先例可循。” 于行业而言,一次又一次的大制作、集中驻场,就是“拉练”的过程。过去十年间,国内行业特效团队、动画制作团队与优秀的作品之间,开启了正循环进化。 最新的进化成果便是:142家上了片尾字幕的动画公司,仅4家来自海外。 从孙路的经验来看,到现在,无论是顶级游戏中的特效制作还是影视大片里的特效环节,都会越来越发现“外来的和尚并不那么能念经”。“国内的特效团队遇到好项目都倾尽全力,不怕一遍一遍地改。但你这个项目拿给海外团队可能就只是一个项目而已,他们很贵,而且不会特别看重。” 最关键是文化差异。李白、金箍棒⋯⋯这些对中国特效师一说就懂的意向与内涵,给海外制作团队还得解释半天。 饺子的“对照组”热爱、死磕又九死一生“我要深深感谢田晓鹏导演,如果没有‘大圣’(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就不会有‘哪吒’。以前国产动画的生存王道是把制作成本压缩在政府补贴之下,所以创作者会一股脑儿地挖空心思降低成本。但《大圣归来》给我当头一棒:只要和观众‘以真心换真心’,观众是愿意看好作品的,甚至会更加宽容。这也坚定了我的信心。”五年前,《哪吒1》上映之际,饺子曾自述《大圣归来》对他的影响。 到《哪吒2》,得益于田晓鹏及其团队开源了自主研发七年的粒子水墨技术,“魔童闹海”的那个“海”才能呈现出如此震撼的视觉效果。从“作者中心”到“技术共享”,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土拨鼠造型是由同在春节档上映的《熊出没》团队贡献,化龙造型由出品过《青蛇》《青蛇》的追光动画团队打造⋯⋯ 对于可可豆的成功,参与制作《哪吒1》《哪吒2》并与可可豆一街之隔的千鸟文化CEO孙路没有羡慕,只有开心,“这是中国动画人共同的初心与使命。再说了,大家谁还不是黑马了?你牛,下次我做个更牛的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