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记者 樊 骏 日前,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公募基金行业长期存在的“旱涝保收”“唯规模论”等痼疾,提出了一揽子具体的、可操作的改革措施,既涉及公募基金行业机构内部产品设计、投资运作、市场推广等方面制度机制的改革调整,也涉及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等方面制度机制的优化完善。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告诉记者,《方案》的出台传递出监管部门推动公募基金行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强烈信号,表明监管将聚焦行业深层次问题,强化规范与引导,促进行业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与投资者。 监管逻辑的“范式革命” 《方案》的发布在公募行业引发重大反响。“《方案》发布当晚,公司便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原文,后续也召开多次会议,探讨如何落实到具体工作环节中。目前来看,《方案》提出了诸多新要求,对行业产品开发和未来布局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江苏某公募机构从业者梁康(化名)告诉记者。 截至发稿,已有多家公募机构发声,已快速响应并积极落实《方案》的举措。泉果基金方面表示,《方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旨在校正行业发展定位,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各项举措不仅为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还针对中小基金公司的发展痛点提出了系统性支持措施。易方达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根据相关要求,增加发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率主动权益基金。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蒋昭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传递出两个重要信号,一方面,推动公募行业回归资管本源,从“规模驱动”转向“回报驱动”,“做优”将成为公募基金未来的主旋律。另一方面,“投资利益至上”原则将制度化,“基金赚钱,基民亏钱”的现象或将成为过去式。 “《方案》的出台是一次行业监管逻辑的‘范式革命’,中国公募基金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正式落幕,精耕细作、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已然开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紫绮告诉记者,“监管层不再将规模增长视为衡量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而是将‘手术刀’精准地对准了行业积弊。”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记者,《方案》通过强化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绑定,从而推动行业从“卖方思维”转向“买方服务”。同时,《方案》通过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浮动管理费率等机制,遏制短期投资行为,引导行业回归价值投资本质、强化长期主义。 行业生态将“基因重组” 谈及《方案》中的具体举措,王紫绮认为,“逆周期布局”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完善费率市场化改革”尤为值得关注。前者试图打破“牛市助涨、熊市助跌”的怪圈,引导基金公司在市场低迷时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后者则直指“旱涝保收”的核心,力图让管理费与基金业绩、投资者回报更紧密地挂钩,这是对现有利益格局的深刻触动。 我国公募基金经过27年发展,整体规模已超30万亿元。然而,在很多投资者的印象中,公募机构往往业绩不佳,却拿着“旱涝保收”的管理费。公募接盘私募等违规行为也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数据显示,2024年36只管理费亿元以上的公募基金,有三成业绩为负,超八成跑输业绩比较基准。因此,《方案》中基金管理费、基金公司绩效考核与投资者利益的绑定等措施,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 《方案》明确,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业绩差的必须少收管理费,通过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现象。同时,把业绩是否跑赢基准、投资者盈亏情况等直接关乎投资者切身利益的指标,纳入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考核体系。这意味着在新的监管导向下,公募机构及基金经理将面临不赚钱就降管理费的影响。 王紫绮认为,破除“旱涝保收”与“唯规模论”,是对行业生态的一次“基因重组”。新规之下,基金公司的生存逻辑将发生根本性转变:核心竞争力将从渠道营销、规模冲刺转向实实在在的投研能力、风险控制和客户服务。这意味着,那些真正能为投资者创造阿尔法收益、提供优质服务的管理人将脱颖而出,而“坐地收租”式的机构将面临巨大压力,甚至被市场淘汰。 利益主体非“二元对立” “在社交平台上,外界往往把矛盾聚焦于基民和基金经理之间,刻画出一个‘非黑即白’的故事。实际上,身处其中的利益主体还有基金公司和公司背后的股东,甚至一些体系外的参与方,多方利益拉扯下,快速做大规模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梁康直言,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基金经理不作为。不过,梁康也承认:“过去多年来重激励、轻处罚的导向,导致了行业如今的窘境。《方案》的出台将扭转行业风气,弹性报酬对有真本事的经理也是好事。” 事实上,近年来公募基金人才流失问题较为严峻。数据显示,2024年公募行业共有361位基金经理离职,较2023年的312位增加15.71%,创出单年度新高,其中不乏从业多年的老将。社交平台上,有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公司和经理并非不重视业绩,业绩关系到我们的口碑和后续发展。但实操过程中,公募基金经理面临各种制约,导致业绩并不如意。叠加激励因素,不少有实力的从业者转向私募赛道。” 《方案》出台后,如何重塑基金经理考评体系,成为不少公募机构研究的重点。袁帅建议,公募机构不仅要关注绝对收益,还要考察相对收益,比如与同类基金、市场基准指数对比,同时考虑不同持有期限的收益情况,引导基金经理注重长期稳定回报,而非短期博取高收益。波动率维度上,可设置波动率上限或与其他指标结合考核,如将波动率与收益挂钩,要求基金经理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获取收益,避免为追求高收益而过度冒险,使投资者持有体验更平稳。 王鹏建议,公募机构应将投资者持有期间的实际收益纳入考核,重点评估三年以上中长期业绩,减少短期排名压力。同时,评估基金经理在团队中的研究支持、策略输出等贡献,鼓励团队协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