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国际发展合作和对外援助与时俱进、内外兼修,呈现新气象、实现新发展。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全球南方”共同发展,同时更好发挥援外的杠杆导向作用,凝聚援外、投资、贸易合力,服务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 援外预算逐年增加 国际发展合作融资方式实现重大突破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表示,我国持续完善援外机制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监督评估,国际发展合作和对外援助与时俱进、内外兼修,呈现新气象、实现新发展。 据介绍,我国援外预算逐年增加。今年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还首次调动了国内外金融机构12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实现国际发展合作融资方式的重大突破;同时在充分发挥无偿援助等传统方式基础上,开展了“债务换发展”,援外、贸易、投资三结合等援外方式的改革。 此外,“我国还持续推进对外援助向国际发展合作提质升级,逐渐从政府间的双边、单向式‘输血’、政府资源为主的传统援外,向多双边结合、多主体参与、多方向对接、多资源投入的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升级。”罗照辉说。 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支柱之一,“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对外援助作用功不可没。 “我们加强战略设计,对接共建国家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广泛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标准化、贸易便利化、技术标准化等主题,规划援外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邓波清说。 目前,“小而美”已成为我国国际发展合作领域的高频词。2021年以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立项实施了一大批“小而美”的项目,其中菌草、青蒿素、杂交水稻、鲁班工坊等都已经成为优质的援助品牌。 “以菌草技术为例,其具有饲料草、防沙固沙等功效,目前已经推广至100多个国家,被当地民众誉为‘幸福草’‘致富草’。”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唐文弘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小而美”项目援助力度,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普惠、包容发展。 同样作为“小而美”项目的典型,我国持续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毫无保留地分享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理念。 据悉,70年来,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覆盖了17个领域、100多个专业,除农林牧渔等传统强项,还不断拓展5G通讯、北斗卫星等新兴合作领域;为全球180多个国家和组织开展了约1.5万期培训项目,累计培养各类人才40多万名。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赵峰涛表示,中方将加快建设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际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经验,为推动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持续引领国际发展合作 重点推进“全球南方”共同发展 世界各国同处一个地球村,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2018年至2022年,中国共对外提供800多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总价值超过150亿元人民币,援助对象遍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欧洲等地区国家。 据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钟海东介绍,今年以来,我国向遭受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土耳其、叙利亚、利比亚、摩洛哥、阿富汗等国提供现汇和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有力支持当地安置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受到受援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今年还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期评估年,据介绍,全球发展倡议既是中国的倡议,也是世界的公共发展平台,还是“一带一路”的拓展。倡议提出两年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做了大量工作、成果丰硕。 “我们筹集了120亿美元专项资金,支持全球发展倡议项目落地;同时按照市场化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模式,打好无偿援助与120亿美元专项资金的组合拳,加快打造新型发展援助示范项目。”罗照辉举例说。 针对下一步的工作规划,罗照辉表示,中国越发展,承担的国际责任越大,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期待越高,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和援外事业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将愈益突出。 第一,要全力服务元首外交和国家对外战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将重点围绕减贫、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加大力度推进“小而美”项目。 第二,要重点推进“全球南方”共同发展。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将定期举办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充分发挥全球发展项目库、资金库的效应,深度对接各区域、各国的发展战略。 第三,要持续引领国际发展合作。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将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主线,聚焦项目、资金两大发展瓶颈,巩固以南北合作为主渠道、南南合作为重要补充的国际发展合作格局。 第四,要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援外在帮助发展伙伴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有效带动中国优质产品、先进技术、行业标准走出去。“我们要落实好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资源投入的承诺,发挥援外的杠杆导向作用,进一步凝聚援外、投资、贸易的合力,服务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罗照辉说。(新华财经 翟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