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石普宁 每经编辑 唐元 因蜚声中外的武侯祠而得名的成都武侯区,历史文化厚重,三国文化是其金字招牌之一。在此背景下,区域内推动发展文创产业的功能区自然也就被命名为三国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该功能区地处成都主城核心区域,由音乐坊片区和三国创意设计功能片区组成。 在这其中,位于功能区核心区域的成都音乐坊与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成为其发展文创产业的主要承载地。两者同属于一个功能区,起步时间大致相同,物理空间上的距离也并不长,瞄准的同样也是文创产业。在融合之余,如何做出差异化? 短短几年之间,两家园区已经给出了初步答案——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成都音乐坊正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的音乐产业生态。而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则聚焦数字创意产业,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蜕变。 《“开箱”——文创园区》第二期,记者走进成都音乐坊与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对话园区运营方与入驻企业,从产业集聚、企业服务、场景融合等方面出发,探索两家园区在差异化道路打造上的同与不同。 找到产业发展路径位于三国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的成都音乐坊与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扮演着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事实上,两者之间的直线距离仅4公里左右。 同属一个功能区,且物理距离也不算远,两者在文创产业的深耕中,如何做出差异化? 面对上述问题,成都音乐坊的作答似乎更容易。这里文化艺术底蕴深厚,背靠四川音乐学院和成都城市音乐厅,有西南地区规模数一数二的乐器销售集散地。每当夜幕降临,九眼桥河岸的酒吧等演艺场所便传来阵阵歌声。作为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的核心区之一,发展音乐产业自然便成为了成都音乐坊的选择。 ![]() 图片来源:左梦涵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