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粮网 2024年3月23日上午,国新办举行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对有关秋粮形势的问题作出了回答。 封面新闻记者: 从媒体报道看,秋粮收获近八成,请问今年秋粮的产量形势如何?能否实现年初确定的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潘文博: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2月22日,全国秋粮已收81.3%,应该说秋粮大头已丰收到手。从专家田间测产,各地实打实收的情况看,全国绝大部分省份是增产的,个别省份因灾减产,有增有减,增的明显比减的多,算大账今年秋粮是增产年份。刚才曾总师介绍了秋粮增产已成定局,我再给大家补充一些情况。 第一,今年秋粮面积增加,这奠定了秋粮增产的基础。 据农情调度,预计今年秋粮面积13.1亿亩,比上年增加了700多万亩。具体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今年秋粮面积连续第4年增加,面积增加,有的是经济作物改种粮食,有的是间套复种提高复种指数,有的是整改复耕,有的是增水增地种粮。另一方面,今年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比较多,预计增加1300多万亩,相应的杂粮杂豆等低产作物的面积就减了,这两类作物亩产相差500斤左右。 第二,大面积单产提升效果初显,这是今年秋粮增产的关键。 梳理总结这些年粮食生产的经验,面积增加的空间是越来越小,单产提升潜力还很大。与主产国相比,我们的玉米、大豆单产还有不小差距。在国内,同一生态区比如冀鲁豫不同省份单产也有差距,而且专家试验田的产量与农户大田产量更有差距。差距是什么?差距就是潜力,差距就是工作的努力方向。 年初,农业农村部启动了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这是长短结合的任务。今年重点在200个玉米大县、100个大豆大县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从耕种管收、地种药肥全环节找差距,拿出综合性解决方案。今年,重点抓了玉米大豆的种植密度问题,首先是选育耐密品种,配套高性能的播种机,精准水肥调控,及时病虫防控,加上中后期大面积实施了秋粮“一喷多促”,中央财政拿出24亿元支持推广这一措施,单产提升的效果十分明显。 专家调查,这些重点县大豆密度每亩增加800-1000株、每亩可增产30-50斤,玉米密度增加500-800株,每亩增产150-300斤。专家测算,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率达到了73%,这有效地对冲了洪涝、干旱等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第三,今年的天气总体是帮忙的。 虽然局部灾害较重,但多数主产区雨水调和、光热充足,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也利于产量的形成。 再回到你刚才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全年粮食能否实现1.3万亿斤的目标。大家知道,夏粮因黄淮罕见的“烂场雨”略减25.5亿斤,早稻增产4.3亿斤,从目前掌握情况看,秋粮增产完全可以实现“以秋补夏”,夏粮、早稻、秋粮这3季算下来,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可以实现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预期目标。 这些年来,媒体也报道了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也相对充裕,粮食稳定安全供给是有充分保障的。 各方面都十分关心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答案就在我们身边。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想一想,你们身边有没有亲戚朋友同学和老家的人买不到粮、粮食不够吃的情况。有没有听说哪个省、哪个县缺粮,还紧急要求中央帮着调粮的情况? 这三年疫情的影响下,相对于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的背景,国内粮价却保持了基本稳定。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刚需品,一旦缺了,市场一定会很快反映出来,而咱们的街头巷尾、一日三餐,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都能体会到国家粮食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老百姓随时能买,超市货架的米面品种齐全,买得到、也吃得起。 中国三农发布记者: 刚才发布人讲到今年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可老百姓感觉到今年灾害很重,黑龙江五常、河北涿州等地发生了严重洪涝,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秋粮还能丰收呢?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潘文博: 今年华北东北局部洪涝,西北局部干旱,造成受灾地区粮食减产,重灾农户甚至绝收,确实令人非常痛心。在这种情况下,全国粮食还能丰收,到底什么原因呢?我们主要基于几点分析和判断: 第一,局部点上灾情确实重,全国面上灾情较轻。 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灾害年年有,年年灾不同,局部的感受与面上的情况有时还不一样。据农情调度,截至目前,包括这次台风的影响,旱涝风雹、高温热害、低温冷害都是我们国家常年发生的灾害,共造成全国农作物受灾1.45亿亩,与去年同期相比少了2850多万亩,与近5年平均值相比少1.08亿亩。这样看,今年是近些年农业灾情较轻的年份。 第二,今年洪涝灾害确实重,但旱灾相对较轻。 干旱是影响我们国家粮食生产最大的灾害,常年因干旱造成的受旱灾面积占整个受灾面积的42%,每年因干旱造成粮食损失250亿斤左右。今年灾害主要是洪涝,占受灾面积的一半左右,今年干旱占整个受灾面积的30%,明显低于常年平均值。而且我国有10亿亩左右是旱作雨养农业,这些地方基本是“靠天吃饭”,多年的农业生产经验表明,雨水多的年份对粮食生产相对是有利的。 第三,没有受灾的地区增产较多,弥补了灾区的损失。 从河北、黑龙江等省反映的情况看,8月初,洪涝灾害确实造成了河北保定、廊坊,黑龙江五常、尚志等粮食减产,8月下旬高温少雨也造成了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减产,不论是黑龙江、河北还是甘肃河西走廊,一些受灾严重的乡镇、村组、农户甚至颗粒无收,但对面上的影响总体是有限的。 我给大家报一组数据,比如刚才您提到的黑龙江五常是水稻大县,今年洪涝受灾130万亩左右,占当地水稻面积的一半,确实很重。但是这130万亩放在全省、全国看,受灾面积占黑龙江水稻面积的2%,占全国水稻面积的0.3%,这个比重相对就比较小。 更重要的是,今年没有受灾的区域,光温水匹配得好,可以说风调雨顺,加上中央财政及时出台了秋粮“一喷多促”支持政策,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没有受灾的区域作物长势明显好于常年。 记者们也经常到一线调研采访,无论到东北地区还是黄淮海地区,老百姓都会说,今年庄稼长得壮,玉米棒子大、籽粒足、上得成,也就是玉米容重高,老百姓有自己的直接感受。我们调度,没有受灾的地区增产明显,这有效弥补了灾区损失,这是今年抗灾夺丰收的关键所在。还有一个因素,去年长江流域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导致湖南、湖北、江西减产,东北辽宁因洪涝减产,今年这些地方农业气象年景是正常的,这些省份今年恢复性增产,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其他灾区的损失。 三春不如一秋忙,收到家里才算粮。目前,北方秋收在扫尾,南方的晚稻、晚秋作物还没有大面积收,近期冷空气频繁,南方还有台风的影响,抗灾抢收夺丰收的任务还比较重,工作还不能放松,所以我们要指导各地根据作物成熟时间调度好机具,抢时抢晴收获,及时烘干晾晒,确保颗粒归仓。 |